張文津,意昂平台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2021屆博士畢業生,2019年和2020年分別榮獲“上海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在今年畢業之際,他毅然選擇奔赴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從事技術研發與一線項目生產管理。一線施工生產環境艱苦🤰🏿,重大工程項目責任重大👮🏽♂️,令不少博士望而卻步。張文津卻樂在其中⚓️:“土木工程學科的落腳點應當回歸工程實踐👨🏻🍼,一線項目生產正是我應用知識、貢獻知識、服務社會的最佳途徑👩🦽➡️。”
張文津的導師是土木工程學院著名鋼結構抗震抗火專家李國強教授,其團隊2018年初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傾情育人、科研創新、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團隊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樣樣出色出彩。他們以鋼之堅韌和家國深情,赤誠抒寫著剛柔相濟🤟、奮鬥強國的精彩人生🎊𓀌。
心系“育人育才”,傾情培養土木工程國之棟梁
2014年,有一項國際大獎被一位中國年輕人摘得🎄,那就是由李國強教授指導的博士張超🐰,榮獲國際火災安全科學學會最佳博士學位論文“傑出研究獎”🧑🏻🦱📆,這也是中國(含港澳臺地區)首獲這一獎項🤌🏽。該論文還作為全球首篇土木工程領域的學位論文,獲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最佳博士論文獎”。
如今已歸國成為一名高校教師的張超對導師的敬佩和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他說:“我也要像李老師當年用心培養指導我那樣,來教育我的學生💁♀️🧝🏼♂️。”
“教學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既教書,更要育人。”這是團隊老師們共同秉持的為師信念。
在一位位學子們的講述中🍒,一位位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傾情育人育才的好老師的形象躍然眼前👩🏿🔧。
——大組會一般是在晚上7點半開始↘️,有好幾次🧴,李國強教授背著大行李包💴,匆匆趕來組會現場。他是剛剛出差回上海,從機場直接打車趕來學校的。他總是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李國強教授總是告誡我們博士生👯♀️👻,希望博士論文能夠真正解決工程上棘手的難題,而工程問題涉及到人身安全問題👶👮🏿,所以他要求我們做研究必須一絲不苟👦🏻,對自己的成果要有責任和擔當。
——由於長期用眼過度,孫飛飛教授幾年前接受了左眼眼部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期間👨🦽,他仍時刻惦記著我們學生的課題進展💗👩👩👧👧,安排同學輪流到他家裏討論問題,把家變成了辦公室🍬。
——當有同學遇上試驗儀器突然出現故障時🎩,陳素文教授多方打聽試驗設備並與試驗室老師作溝通,讓學生盡早能著手開展試驗🏞。
——多高層鋼結構及鋼結構抗火研究室在土木大樓5樓,老師們的辦公室很晚都還亮著燈,我們學生經常有機會在晚上與老師們共同探討學術問題……
身為我國土木工程鋼結構領域的排頭兵,團隊老師們始終懷著一份為國培育專業棟梁之才的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團隊中的教授、副教授長期堅持為本科生授課,擔任班主任、本科生指導教師,並堅持每年帶教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樂此不疲⚧。這學期,李國強教授就承擔著2門本科生課(“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建築抗爆設計”)、2門研究生課(“高等鋼結構”“高層建築結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團隊深耕課程建設。在土木工程專業邁向寬口徑“大土木”的背景下🧀,結合前沿科學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開設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地震工程學”,並新開設了學科前沿課程“結構抗火設計”和“結構抗爆設計”,作為本科生的選修課🩰。這些課程常教常新,近年來,團隊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更加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引入實際工程中尚未得到解決的問題🚣🏽♂️,激發學子的專業使命感和科技攻堅的鬥誌。
團隊交出一份驕人的教學教研成績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5項🤜🏻🐯;主授的“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建築結構抗震”課🐦🔥,分別獲評 2006年、2008年國家精品課程🧗🏻;主授的“荷載與結構設計原則”課,2020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主編的《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教材,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牢記“國家使命”,面向重大工程建設需求開展創新研究
平時能起承載作用,地震發生時能消耗地震的能量,從而達到減震的目的📛。這是團隊出品的雙功能的鋼支撐👮🏽♂️、鋼板墻和鋼連梁。團隊領銜完成的這些具有“消能+承載”雙功能的金屬關鍵構件及其高性能減震結構成果,被授予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說起當年項目研發的初衷,李國強教授說:“我們要打破國外同類技術在我國的壟斷⛵️🚡,力爭相關性能指標比國外更優♘🔢。”
團隊經過自主再創新,如今相關技術被我國9部國家和行業標準規範采納😻,已應用於包括天津117大廈⚠、國家會展中心在內的國內外500多項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使我國金屬消能減震產品占建築減震市場的比例從2008年7.5%增長至2015 年75.15%,多項技術性能指標創世界第一。
“科教報國、強國,讓科技創新始終服務於國家重大建設需求。”這是團隊一直恪守的信念。
在鋼框架中,添加一個混凝土核心筒,這種抗震結構體系如今已廣泛應用於高層建築中。相較純鋼體系👩🏿,它可減少用鋼量,節省建設成本,更為經濟。然而,20多年前😳👨👧👧,國際上並不認可這一結構用於地震區高層建築👷🏿♀️,認為鋼框架與混凝土核心筒不能協同抗震。團隊並未就此卻步🏋️♂️💁🏼♂️,他們針對該結構體系的抗震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增強了混凝土核心筒的延展性🎷,解決了鋼框架與混凝土核心筒的連接設計問題⌨️,實現了兩者的協同抗震👧🏿。此後,團隊還編製了相關規範,在上海完成了國內外第一個示範工程。如今🟫,這種鋼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結構已被國家建築抗震設計規範采用👩❤️💋👩,在國內得到推廣應用🦹🏿,並用於國外地震區💃🏽。
一系列自主研發的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源於團隊30余年的潛心研究和學術積澱,更源於自覺服務國家重大建設需求的使命擔當👉🏿🕠。團隊長期專註於高層鋼結構、鋼結構抗震、鋼結構抗火和結構抗爆方向的研究,執著堅守🙍🏿♀️、矢誌創新👖,不斷攻克一個個科技難關。
隨著鋼結構在我國建築工程中應用越來越廣泛,鋼結構火災下的安全問題日顯重要🙋🏽♂️,因為高溫下鋼材的強度和剛度急劇退化🧑🔧,極易遭到火災破壞👨🏿⚕️。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李國強就敏銳地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系統的鋼結構防火研究,創建了我國鋼結構抗火安全評估理論與防火設計方法,在國內外率先解決了鋼結構防火塗料性能定量評定的問題🕧🙄,主持編製了多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解決了傳統鋼結構設計方法不考慮實際火災升溫、結構受力水平🚶♀️➡️、構件截面特性影響的重大不足,以及在安全性🧒🏻、經濟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引領了我國結構防火技術的創新發展🙏🏻。
堅持“言傳身教”,帶出了一支富有情懷和戰鬥力的優秀團隊
團隊年輕教師王彥博曾多次與李國強教授一同乘飛機赴外地開展學術交流。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師在飛機上的幾小時,都是用於給學生看論文。為此👐🏻,李老師還幾次把眼鏡忘在了飛機上👩🏼💻。
幾位老師不約而同提及令他們至今仍感佩不已的3年前的一幕。那是2018年8月🧑🏿🏫,李國強教授在醫院接受一個頭頸部手術💅🏻。手術第二天,頭部紮著紗布的李老師就坐在病床邊,一邊打著吊針,一邊拿著紅筆給學生修改論文。出院後的第二天😤👸,他的身影就出現在了研究室的討論會上。有照片定格下那令人難忘的情景。
李國強教授對人才培養全情投入的點點滴滴⛹🏻♀️,團隊年輕教師看在了眼裏💁🏼,記在了心頭🙍🏼。
李國強教授樂於提攜後學,特別重視團隊裏年輕教師的成長進步🧑🏻🦯。每次團隊教師例會🤹🏿♂️🥭,就好比是李老師“專家坐診”✊🏻。大家共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中的難點、痛點,李老師指方向🎚、給思路🧑✈️,對症開出一劑劑“處方”。去年↪️,為進一步激發師生科研交流探討的積極性🙎🏿♂️,提升組會質量〰️,在李老師提議下,團隊還特別設立了組會“最佳匯報獎”“最佳提問獎”“最佳回答獎”等獎項💂。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榜樣是最有力的引領,在李國強教授的帶領下,團隊中孫飛飛🌀、樓國彪、陳素文、蔣首超等年輕老師在學術道路上奮發前行🔕,在鋼結構研究領域各有建樹🤲🏽。在李國強教授領銜完成的多項重大成果中𓀚,都凝聚著團隊成員的智慧和心血。團隊成員迄今已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或課題近50項,研究成果獲授權美國專利2項、日本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65項,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3項🖊,省部科技獎一等獎12項🤵♀️😊、二等獎9項🧑🏼💼。
團隊長期持續開展的紮實的重要科研工作🦢,催生了一批前沿科研高質量創新成果。團隊聯手多方力量👌🏻,助推這些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應用於數百項實際工程中,不僅直接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安全,也為高端高水平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團隊及時將這些科研第一手的素材和成果融入教學,不斷提升著人才培養的質量。
“我們成為這個團隊的學生,很幸運🚨,很驕傲!”這是同學們共同的心聲。在團隊老師們的感染🧑🏿🌾、激勵下💂🏽♂️,一個個同濟學子鉆研學術🍅👩❤️👨,全心探索鋼結構安全的科學奧秘🏇🏿,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接續奮進😥。
讓團隊老師們頗感欣慰的,是青年學生發自內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團隊精神的傳承。博士生王堯曾隨同導師李國強教授前往上海市消防總隊❤️🔥,就科研成果的應用場景開展合作交流。看著電腦屏上火災事故的影像,他說:“我們的研究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有一絲疏忽大意,生怕自己計算中的一個錯誤🦹🏻♀️,會導致消防救援哪怕一秒鐘的延誤。”
入選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年多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又結碩果。團隊培養指導的研究生相繼獲得2018全國高校學生鋼結構創新競賽特等獎、2018全國鋼結構裝配式建築設計創新競賽一等獎、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工程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等獎項👭🏻。團隊繼續推進高性能鋼結構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推進鋼結構的高效應用,節省用鋼量,助力鋼結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團隊教師們深感使命光榮🧘🏼♂️、重任在肩♥️。孫飛飛教授說🧑🏼🔬🧗🏻♀️:“我們將繼續以科創國家隊的定位🔖,主動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對學科基礎前沿的探索以及科研攻關,為鍛造和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