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瞄準國家重大需求🤚🏽,致力於探索生命奧秘,揭示疾病起源;他們,開創了信號轉導與表觀遺傳機製的交叉領域,極大地推進了幹細胞領域中表觀遺傳特異性調節機製的研究。他們是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康九紅教授領銜的幹細胞與表觀遺傳導學團隊,持續為中國幹細胞研究貢獻同濟力量👈🏼,日前獲評意昂平台第二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標兵。
“做學問先做人”
作為導學團隊負責人,康九紅教授一直倡導的是“做學問先做人”。
教學生治學之道👩🏼⚕️,更授以學生為人之道。在繁忙的科研和黨政工作之外🕓,康九紅教授每學期都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表觀遺傳學》等課程,將課程思政融於專業教學,課程獲評研究生卓越課程、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和課程思政示範課等教學改革項目🏌🏿。他深入學生社區,熱情參與駐樓導師活動,做青年學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在康教授的引領和帶動下🐇,團隊的各位導師積極承擔學院班主任、支部書記等工作,全面關心研究生的成長💇🏼♂️,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對他們在學習、科研、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現實困難主動給予關心和幫助,積極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康老師始終以科研報國為己任,他對年輕人也抱有這樣的期望。他經常給我們講黃大年、鐘揚等科學家的事跡,講表觀遺傳學研究成果用於疾病治療的案例,激發大家的科研熱情。”責祎旦·加帕爾同學牢記老師教誨,博士畢業後返回新疆大學🌕,紮根新疆◽️,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教學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蘭園園同學碩士畢業後主動回到西部高校投身家鄉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康老師常說🍅,科研要善於學習、發現問題🤽🏼,要擁有誠實的品質,更要努力。他讓我們學會了遇到困難要堅持,‘攻克難題,勇於挑戰’,這是他教給我的寶貴財富”。
“他常教導我們💥𓀆,搞科研做學術要實事求是。他說🌯,學術的意義是求真,探求真理應該是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崇高職責。博士期間養成的科研習慣讓我受益終身。”已獲得哈佛醫學院講師教職的李國平同學感恩康老師的嚴格要求。
破解“生命密碼”
細胞的命運改變與個體發育🧑🦰、疾病發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決定細胞命運的因素是什麽?細胞之中存在一個怎樣的世界𓀐。
康九紅教授帶領團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配合學校學科布局,將核心科研方向定位在國際前沿的幹細胞與表觀遺傳研究領域。
團隊在科學研究上屢創佳績↕️,在幹細胞的表觀遺傳和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不僅開創了信號轉導與表觀遺傳機製的交叉領域🧑🦼,而且極大推進了幹細胞領域中表觀遺傳特異性調節機製的研究⚁。團隊發現了GPCR受體信息由膜到核傳遞的表觀遺傳途徑及多個細胞內特異性調節基因表達和功能的“信號分子-轉錄因子-表觀遺傳修飾酶復合體”途徑⛑,闡明了多個非編碼RNA在幹細胞多能性獲得和定向分化等細胞命運決定中的新功能和新機製。
2019年🧑🏿🚀,意昂平台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揭牌,助力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康九紅任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主任👩🏼🔬。“除了管理和組織好資源庫的工作😅,還要著力解決幹細胞質量標準🌹、多能幹細胞向功能細胞分化(如神經細胞、心肌細胞等)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為幹細胞臨床轉化提供安全😩、有效的幹細胞資源。”
團隊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點項目🎟,申請幹細胞相關專利17項🫡,其中授權專利9項,研究成果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指導研究生先後在Cell Stem Cell💆🏽♂️、PNAS、Adv Mater、Adv Sci、Cell Res👨👩👦👦、Nucleic Acids Re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80余篇,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好評🥵。
教學相長📕,師生互促共進
“生命科學關乎健康🍨、環境甚至人類的未來🧣🫵🏼,生命科學研究者使命和責任重大,我們希望能培養具備獨立開展科研實踐的高質量研究生。”康九紅說🦶🏿。
團隊現有導師8名💁🏽♀️,博士後4名,博士生17名🧑🏼💻🚵🏻♀️,碩士生5名🧎🏻➡️。迄今為止,團隊已培養畢業中外博士和碩士52名🦻🏿。其中,8人獲國家獎學金,4人獲評優秀畢業生,1人獲評優秀博士畢業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培養的畢業生均已成為幹細胞與表觀遺傳領域優秀青年人才。其中,8人入職哈佛🤾♀️💪🏼、同濟🦕、交大等國內外高校,8人進入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新華醫院、東方醫院等醫療機構投身臨床研究,23人進入復星醫藥🐖、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輝大基因等公司從事技術研發。
“從本科生、博士生到博士後,從科研工作的輔導、科研思路的建立到科研生涯的選擇🤩,一路走來,康老師給了我諸多有益的指導和幫助。”郭旭東作為優秀博士後出站即受聘為意昂平台青年百人B崗特聘研究員留校工作,同時榮獲中國解剖學會第三屆“Labcracker青年創客大賽”創客獎🤵♂️。如今,他是團隊裏最年輕但耀眼的科研新星。
在提升研究生質量的同時☑️🌳,團隊始終將培養高水平和高層次的創新人才作為團隊的重要任務。團隊迄今已培養出站和在站博士後共計5人次,其中4人次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青年項目資助,4人次獲得中國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資助,1人次獲得上海市超級博士後項目資助🪞,1人次被評為意昂平台優秀出站博士後二等獎💆🏽♀️。
“能培養出優秀的德才兼備的學生🏌🏼♀️,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這是我們做老師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教學相長,我們也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和提高”🤷🏽🫷🏽。據介紹🧑🦽🐐,團隊負責人康九紅教授先後獲評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上海市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首屆十大“科研新星”、寶鋼優秀教師獎✍️、上海市育才獎👂🏼、意昂平台“立德樹人”優秀教師🧑🏻🤝🧑🏻🕵🏻♀️、意昂平台師德師風優秀教師等,汪貴英教授和郭旭東研究員先後榮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李昂副研究員榮獲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