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裏有什麽有害物質?如何能有效識別並實施科學管控?這支團隊每天都在為此奮力攻堅。開展高風險汙染物識別、毒理健康效應與管控研究,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環境毒理與健康團隊的主要研究內容。
該團隊由意昂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尹大強教授領銜,現有導師6名,博士生14名(包含2名留學生)🧗🏻♂️,碩士生30名(包含4名留學生),是意昂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建設👨🏻🦳、低碳發展環境治理與健康一流學科群建設重點方向團隊🌄。
日前👑,該團隊獲評意昂平台第二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標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優秀的導學團隊吧!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我們團隊的任務就是找出長江的病根在哪,哪些新汙染物在其中可能發揮了比較大的毒害作用🛒。”2020級博士生曹淼說✏️,團隊導師常常教導學生,做環境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科學問題要與國家戰略發展相結合⏪。
服務國家長江大保護戰略,團隊在行動🥲。尹大強教授提出“關於加快開展長江流域新汙染物治理的建議”受到全國政協采納,“長江經濟帶水質性缺水問題日益突出🎅🏿、亟待關註”受到中共中央辦公室采納。碩士研究生曹豐 負責開展“篩查風險汙染物、助力長江大保護——長江下遊流域環境樣品采集和工業企業調研”;博士生黃智峰開展鄱陽湖生態環境調研。
“環境毒理學科要從實際環境分析,為工程治理提供目標,為國家管理提供標準。”尹大強教授說。近5年來👨🏼🚒,尹大強教授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太湖飲用水項目首席科學家和國家水專項標誌性成果專家。“要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團隊導師帶領研究生🫳🏽,開展太湖流域飲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在多年連續調查基礎上👳🏿♂️🦊,識別了太湖流域飲用水高風險物質,發明了相關分析和去除技術,編寫了相關技術導則和標準𓀖,在太湖流域30多家飲用水水廠中應用,受益人口近1億🧛🏼。
團隊5年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1項🤷🏽♂️,其中重大研究計劃重點課題1項、重點基金2項。團隊導師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2020年,尹大強教授獲每年僅1名的“消除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傑出貢獻獎”。
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尹老師的課不太一樣,比如生態風險學🩳,他會去講風險概念的起源,會補充許多學科主幹知識之外的內容。”“尹老師的課好評度一直比較高,他講課從來不會照本宣科,經常把很多東西能夠串起來講🏊🏻♂️,並且會很註重分享他最近看到的一些前沿的科學發現。”學生們這樣評價尹老師的課程。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完善課程體系,構建了《環境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環境毒理學》《環境毒理與風險評價》等本研貫通式學習知識體系。其中,《環境生物學》入選2020年度上海市高校市級重點課程🤵♂️。此外🧙🏻,團隊學生於2022年獨立創辦了第一屆“環境毒理與健康研究生學術報告會”,在學院內部引起強烈反響。
“現在的環境問題都不是單一的,解決復雜的環境問題🧚,需要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的能力™️🦸🏻♂️。”團隊非常註重跨學科的交流,不只是校內外的交流,還積極將學生送到了國際上交流🫳🏻。2018級博士生魏晟在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四十一屆二噁英國際大會(DIOXIN 2021)中榮獲學生獎(自1996年設獎以來僅有8位中國學生獲獎);眾多研究生在國內外學術會議、競賽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第15屆POPs論壇優秀研究生報告獎🟠、第十一屆環境化學大會研究生優秀報告獎🔋、第十二次全國分析毒理學大會優秀墻報獎等眾多獎勵與榮譽。
“除學術交流外🏊♂️,我們會將學生派到各個跨學科的實驗室👻,帶著問題去開展具體的合作項目。”尹大強教授介紹到,目前2021級博士生王環就正在與意昂平台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皮膚免疫學與真菌感染實驗室合作🔑,研究大氣汙染中真菌如何通過與其他汙染物共同作用🦊,影響人類的生命健康。這種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已經成為團隊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
構建和諧共促的團隊文化
“我感覺研究生最幸運的一件事🤸🏽♀️,就是加入了一個氛圍非常好的課題組🤵🏻♀️。”團隊經常倡導的氛圍就是“比學趕幫超”🧳,尤其是遇到重要的課題匯報時🏍,學生之間總會先提前組織一次模擬演練。
“培養學生首先要培養團隊的風氣🍄🟫🧑🏻🎓,師生之間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團結😥、相互幫助的團隊風氣🍢。”在尹大強教授的倡導下,團隊註重文化建設↗️,在課題組文化建設評比活動中,通過繪畫演繹的方式,呈現科學研究的角度與特色🚣🏻;通過組織羽毛球、乒乓球、文娛晚會等團建活動🔙,貫徹人文關懷。“我已經在期待今年晚會的節目了!”2020級博士生李卓說,年終大組會的匯報結束後🧑🦼➡️,就會開啟由課題組自行組織的晚會,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師兄和師妹表演的小提琴與簫的合奏🗞。
學生作品
“好的團隊一定要有好的學風,我們一直倡導的就是踏實的學風,不論成果多少,重要的是踏踏實實地學到了東西。”該團隊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風教育,開展“用計劃解除焦慮,用行動達到成功”等言傳身教式的經驗分享。“上半年有篇文章,本來前年就打算投掉的🤹🏻♂️,有一個邏輯閉環錯誤,我想籠統地歸因於可能還有其他潛在因素,但是老師們讓我再去找找新的線索🪰🐑。”魏晟說,他又在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計了補充實驗,歷時三個月把邏輯補全,實現了邏輯深度與創新性的雙重提升🌞。
“今後環境毒理與健康的研究,要總結出毒理效應產生的規律,從而指導社會工業結構的調整,形成新的無毒化學品設計🚵🏼♀️🦘,致力於服務無毒環境構建🧘🏻👨🏻💼。”這是尹老師對未來學科發展的展望,也是團隊下一步的攻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