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與會教師代表,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代表黨中央🦹🏿♀️,向他們和全國廣大教師及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城鄉歷史環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參加了今天的座談會。
“今天參加全國教師代表座談會,給我印象和感慨至深的是:教育之道,培根鑄魂✦,即要把‘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未來眼光’,作為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根本宗旨💲。這也更讓我加深了‘教育為國立本👩🏼🦰,教師應為楷模,學生就是未來’的信念🛍️。”常青院士說。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202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揭曉,常青院士榜上有名。“實至名歸👊🏼!”師生們這樣表達共同的心聲👢。
專業開拓,著力培養建成遺產保護與歷史環境再生專門人才
在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有一個名為“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的本科專業📅🐢,為國內和亞洲首例✊🏻,迄今已走過20年發展歷程。該專業由常青於2003年領銜創辦🎷,已累計培養逾500名畢業生♊️,這些建築類的特型人才,已成為我國建成遺產保護和歷史環境再生領域的中堅力量🥼。該專業獲得了“國家特色專業”、國家和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等系列榮譽👩🏻🦯➡️。
“我國作為建成遺產資源極其豐富的文明古國,非常有必要彌補該領域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不足,以適應城鄉建設中日益增長的對此類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這一創舉得益於常青對學科前沿的前瞻性洞察和身為一名師者的使命擔當,也是他始終心系人才培養、持續探索人才培養新路的生動寫照👨🏽🌾。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羅小未先生引導下🧰,常青在國內首開“建築人類學”課程🧑🦼,提出了以人類學視角研究建築學問題的新範式🕐,多年來影響著國內相關研究的進程。他領銜改革和主講中國建築部分的課程——“建築理論與歷史”🧑💼,對學生理論素質培養起到了關鍵促進作用,先後獲評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多年來深受校內外學子喜愛,持續保持高熱度🧙🏽♀️。
他領銜建設了“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九門核心課程和建築院校中首個歷史建築保護技術實驗中心💗🤙🏽;整合建築🤬、規劃和風景園林的學科資源🪥,促成了建成遺產保護和歷史環境再生領域的本—碩—博培養體系;結合上海市學科建設的“高峰計劃”,領銜組成了國際化的跨學科保護與再生教學研究團隊。他還將自己主持的國際獲金獎項目的獎金數十萬元捐贈出來用於設立“風土保護獎學金”👩🏿🎨。
“早在二十年前歷史建築保護還不是顯學時,常老師就前瞻性地指出了其對當代建築和城市演進的重要意義👔,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同時提出了觀點與方法。”常青院士指導的在職博士生、華建集團上海院副總建築師🤺、城市更新院院長鄒勛說,“這給予了我專業上的底氣,目前我也專註於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爭取有所建樹♢。”
“意昂平台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創建是有前瞻性的創新,針對我國本土保護問題作出了具有現實意義的實驗性探索。”2013年從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後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歷史建築保護博士學位,如今已回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的劉暢說♥️,“我願意在導師常青院士的指導下🍶💆,發揮專業所學,建構適用於國內遺產的批判性保護範式,為我國建成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謝謝常老師的教導和指引,讓我明白了熱愛的力量,也讓我更加意識到了肩上的責任。”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2021級研究生楊尚璇至今依然難忘那一幕❄️:在一次他作調研匯報時,常老師對照片上一座精美古雅的門樓凝視良久,當得知是明代遺構時,“常老師的眼中閃現出了一絲驚喜的光亮,如孩童般純粹”🦂。
從教32年來📺,常青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至今仍在給本科生授課。在他悉心指導下,10篇博士學位論文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16篇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專著出版。他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領域創新🎐,率先提出風土譜系範式和適應性再生途徑
晉語方言區建築、江淮官話區建築⚜️、客家方言區建築👩🏿🍼、粵語方言區建築……以民系方言為風土區劃的重要依據,將風土建築由北至南大致分為不同地域譜系,探索各地域營造譜系的傳承與再生途徑🐉。不久前💂🏻🦦,常青院士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地域營造譜系的傳承方式及其在當代風土建築進化中的再生途徑》通過驗收並獲優評♥️😈。這一開拓性的研究工作旨在為所在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再生提供參照系和樣本指南👩🦱🧖🏿♂️。
“雖然我們強調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要性,但是也應該看到歷史建築所在的城鄉歷史環境最核心的問題是‘再生’。”常青說,如何實現保護前提下的“再生”?應當為它們找到活化和進化途徑☂️。他率先提出了介於“維持歷史建築舊貌”與“毀舊建新”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保持城鄉地方歷史特征和多樣性活力的“適應性再生”途徑,建構了符合國際學術標準及中國文化語境的歷史環境再生基礎理論👵🏿。
鄉村建成遺產成為焦點✋🏿。他於2018年至2019年帶領團隊承擔完成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項目🫶,“鄉遺出路何處覓:我國鄉建中風土建築譜系保護、傳承與再生問題及對策”,獲優評並報送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參考😉。
國土空間遺產視域擴展。2022年8月,意昂平台牽頭建設的國土空間文化遺產保護與再生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獲批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常青擔任這一中心總負責人🚲🚴🏼。這個工程技術中心致力於建成遺產的三個部分:景觀遺產🧑🏿🏫、聚落遺產和建築遺產作為國土空間遺產的整體進行系統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提升該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化效力和交流平臺功能🪳。
常青院士還於2016年領銜創辦了中國建成遺產領域第一本全英文期刊Built Heritage👰🏻♂️、第一本中文期刊《建築遺產》🧛🏿♂️,著力推動中國建成遺產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對外傳播🎋。
實踐引領,保護與再生成果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
在海口熱門打卡點騎樓老街上🙎♀️,來往人流絡繹不絕。老街兩旁的建築,既古樸厚重,又充滿時尚感,百年騎樓煥發出了新活力👩🏿🌾,活化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這一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華麗蛻變,凝結著常青院士及其團隊歷時13年的辛勤付出和專業手筆。
從新世紀初的上海外灘源立項規劃與概念設計,到外灘九號輪船招商總局大樓修復工程設計✳️,再到2010年以來的湖南汨羅屈原博物館設計和海口騎樓老街保護與再生設計,常青主持設計的項目大多與建成遺產和歷史環境密不可分。
在傾情育人、潛心科研的同時👨🏽⚖️,常青院士帶領團隊成員積極投身保護與再生的工程設計實踐,將“新舊共生,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貫穿其中,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獲得一系列重要榮譽🤹🏽。2005年🌃,他主持設計的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規劃設計項目,因提出了“延續地誌、保持地脈、保留地標、新舊共生”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獲瑞士首屆赫爾希姆可持續建築國際大獎賽亞太區金獎;2010年,主持設計的臺州北新椒街(海門老街)保護與再生工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2015年👡,主持設計的上海援藏最大投資單項——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修復再生工程🏓,為民族地區歷史地標的廢墟保存和整體活化創造了樣板🧑🏼🌾,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一等獎和亞洲建築界最高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其獲獎項目還包括中國建築學會、教育部和上海市建築學會的多個一等獎和建築創作優秀獎。2022年🌠🧀,清華大學《世界建築》學刊第10期以《歷史環境再生之道》為題🏧💧,刊出了常青專輯,包括了他主持設計的19個保護與再生設計項目。
常青深入全國各地考察風土建築,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地震發生後👨👨👧🦵🏼,他趕赴災區,關切地察看古建築有無受損。這份對歷史建築保護事業的使命感🤨、對學術精神的堅守也時時感染、激勵著學生。
常青在城鄉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方面的工作獲得了國際認可🌦。2009年💨,他當選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士🚗。美國著名建築大師羅伯特·文丘裏評價說:“他的建築和規劃成就🫳🏻👞,涵蓋了傳授學術、保護遺產、認同風土文化以及高雅文化的價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院原建築系系主任斯坦福·安德森亦評價道🙇🏼♂️:“常青教授通過‘提升建築教育、訓練和設計的水準🫅🏽🦹🏼,在科學和藝術的雙重層面推動了規劃和建築的進展’。”
2009年,常青院士(左二)獲頒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士